李秀德的猕猴桃“情结”
来源:威海新闻 时间:2016/7/24 12:22:37 阅读:1
猕猴桃能在威海落地结果,不能不说说文登营镇西字城村李秀德这个人。
1982年春节,在河南南阳地区土产果品公司任技术员的李秀德辞掉公职,回到了老家文登营镇西字城村。他随身背回来一个纸箱,里面装着一些苹果、花卉苗和9棵猕猴桃苗。
为啥要丢掉“铁饭碗”,回家捧起“泥饭碗”?李秀德回忆说,当时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实行,农民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起来,他相信,凭着自己的技术优势,利用家乡西字城土质优良、适合果品生长的自然优势,搞果品种植肯定大有前景,大有天地。
回到家乡后,李秀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技术创新,改良苹果品种。他将当时乡亲们普遍种植的“小国光”,改良成受市场欢迎的“红富士”。如今,西字城村700多果农,有近500户的果园里的苹果品种,还是当年李秀德培育的“红富士”。
1983年,李秀德在南阳参加一次猕猴桃研讨会时了解到,被称为维C之王的猕猴桃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南方和国外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如果能在西字城村栽培成功,也就为乡亲们栽下了致富的“摇钱树”。怀揣这一美好的追求,李秀德当年开始了猕猴桃的试验栽培。
从1983年开始实验栽培,到1996年决定推广种植,李秀德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13年里,他一边试验,一边宣传。物力缺乏、知识不够、乡邻的误解 所带来的种种艰辛和苦楚,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毕竟咱们胶东过去没人种过猕猴桃,我们这里的气候条件到底适不适宜它生长?它对泥土、水量的要求是什么样 的?都说猕猴桃是绿色食品,不需要打农药,它到底招不招虫?果子好不好吃?如何施肥?果子什么样算是成熟等等。这一切都是未知数,都需要慢慢探索。”李秀 德说。
猕猴桃怕干怕涝。“刚开始,我不知道,只是看着有的树莫名其妙叶子蔫了,然后就死掉了。后来慢慢琢磨,看到叶子开始发黄,就赶 紧浇水,还给它们挑了地沟排水,这样就不担心地涝。”还有一次,李秀德给猕猴桃追肥,剩下4棵树时,复合肥不够了,李秀德便追喂了两斤尿素,结果不到一个 星期的时间,猕猴桃叶子开始变蔫,十几天后,4棵树全部死掉。
挫折、困难都没有吓退李秀德,经过十多年不懈摸索,李秀德的猕猴桃终于结果了。
1996年,李秀德决定大面积种植推广,可是让谁来种植?“当时村民传说,吃了猕猴桃会得癌症。结的果子送给邻居品尝都没人敢吃。”无奈之下,李秀德只能发动亲友先开始种植。
1999年,曾当过幼儿老师的外甥媳妇刘雪芬,在李秀德的指导下,开始栽种猕猴桃。“有什么问题,我就问舅舅。但是,我没有想到,这条路竟然这么难走。”刘雪芬说,当时和她一块栽种猕猴桃的还有大伯哥和大姑子,现在坚持下来的只有自己一家。
在李秀德的精心指导下,2001年,刘雪芬家的猕猴桃树开始结果。第一年只结了不到10公斤,第二年产量就达到450多公斤,从第三年开始,刘雪芬没有再具体统计过产量,但肯定比往年大大增加。
如今,李秀德培植的猕猴桃已经得到市场认可,不仅果品销路不愁,还对外卖起了苗子。这让李秀德对猕猴桃的推广充满了信心,在他的宣传下,目前,西字城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接受并尝试种植猕猴桃。
为了试验推广猕猴桃。李秀德不知投入了多少资金,也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如今尽管已年过古稀,但他深厚的猕猴桃情结没有改变。“猕猴桃自身比较‘娇 贵’,虽然它不用打药,不像苹果树管理起来那么麻烦,但它怕干怕涝,不好种植。所以大面积推广栽种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只要努力,猕猴桃一定会在文登、在威海越结越多,越结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