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会员服务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猕猴桃官网!Chinese kiwi fruit net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产地新闻内容页 产地新闻内容页 | content

人民日报关注国产猕猴桃翻身仗:告别“种中国果,侵外国权”

来源:中国猕猴桃网 时间:2016/11/17 10:36:20 阅读:1
      据人民日报11月14日报道,不久前,溃疡病对包括新西兰在内的全球猕猴桃产业打击巨大,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运用人工接种溃疡病菌于猕猴桃离体枝条及活体嫁接苗的技术,目前已获得了高抗及中抗种质20余份,有力地推动了猕猴桃溃疡病的研究。
      近40年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不断搭建开放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引领和指导我国猕猴桃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以及品种全球化布局。目前我国猕猴桃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稳步提升,一些贫困地区通过种植我国自己的猕猴桃品种走上了致富之路。
      “金桃”的故事
      “中国的果”终于有了“中国的权”
      猕猴桃属是我国重要的野生果树资源,《诗经》、《尔雅》中都有记载。1904年新西兰从中国引种后,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在龙头企业引领下,新西兰的果农告别了“各自为战”,新西兰逐步成为猕猴桃生产和贸易强国。
      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遗传种质资源,但从基因资源中分离出的基因和培育的品种相对较少,既不受国际专利保护,水果质量也不好,猕猴桃产业长期在低水平徘徊,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滞销和砍树的现象。少数种植户也曾尝试种植新西兰等国的品种,却因侵犯专利权而遭受惩罚,导致了“种中国的果,侵外国的权”的尴尬局面。
      1978年,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黄仁煌研究员加入全国猕猴桃种质资源普查的工作,在园内建立起2公顷的种质资源圃,开始对猕猴桃属植物长达38年的系统研究。猕猴桃研究中心于1980年成立,汇聚起国内大批技术骨干,他们进深山、钻密林,总共收集保存了400多份野生资源和新品系。为了用好这些“金枝玉叶”,他们先通过种子繁殖、硬枝嫩枝扦插和嫁接,解决了种苗问题,又从野生资源中筛选出系列优良品系“武植1—6号”,开展大量种间种内杂交。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黄仁煌带队赴新西兰参加了第二届国际猕猴桃研讨会,会上不少国家发现,原来猕猴桃的“故乡”也有研究的力量,于是国际交流合作逐步开展起来。1997年,在研究员黄宏文的带领下,团队承担了中欧科技合作项目,帮助武汉植物园在挽救濒危猕猴桃资源方面取得进展,扩建的种质资源圃中保存的猕猴桃属植物数量也从29个上升到53个,种质材料由383份发展到745份。
      “金桃”
      其中,提供给意大利的10个猕猴桃株系接穗在欧洲土地上表现出色,果形和含糖量都超过了新西兰的王牌品种。表现最好的是“金桃”品种,一家意大利公司掏出17.2万美元买下了其在欧洲市场5年的繁殖权,2005年该公司又买下“金桃”的全球繁殖权。猕猴桃首先在科技上实现了“走出去”,“中国的果”终于有了“中国的权”。
      “金艳”的故事
      打破了外国品牌长期对高端猕猴桃市场的垄断
      “金桃”走出去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却来了。因为专利权的缘故,国内要推广种植,还是得向外国公司交钱。
经过22年持续研究,国际上首个具有商业价值的种间杂交新品种“金艳”于2006年通过审定,并向农业部申请了品种保护。这个黄肉品种风味优良、耐贮性强,刚一问世,就被四川中新农业参照“金桃”的全球开发模式收购了繁殖权和开发权。研究员钟彩虹从湖南省农科院来到武汉植物园接到的第一份任务,就是在四川省蒲江县点燃猕猴桃产业化的星星之火。
      可当她兴冲冲地带着“金艳”来到这儿时,却碰了钉子:农民根本不相信种猕猴桃能致富。她深知,能打消农民疑虑的只有“成果”。在她的悉心照顾下,虽然只种植了15亩示范田,第二年初果期亩产却达到800斤,按照每斤13元的出园价计算,每亩收入过万,如果到了盛果期,亩产可稳定在4000斤左右。听到这个消息,小县城沸腾了。
      60岁的夏存明,是蒲江县最早加入猕猴桃种植的农户之一,也是钟彩虹最早的“学生”。他说:“当时听了课,心想一有好品种,二有公司牵头,三有政府支持,没什么可怕的。”现在老夏种了60多亩猕猴桃,“金艳”就占到了40亩,他的产品也销售到全国各地。
      如今的蒲江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万亩,产量7万多吨,形成了栽培生产、分选包装、冷链物流、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柳桃”“佳沃”等国产品牌更是打破了新西兰品牌长期对高端猕猴桃市场的垄断。“蒲江的猕猴桃,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了田间地头的生产力。”阳光果业公司总经理张瑜华说。
      “金梅”的故事
      帮助贫困地区走产业脱贫之路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地处湘西,山高路远,“人均八分田,还不连成片”,扶贫任务艰巨。村里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种植猕猴桃,实现产业脱贫。花垣县政府带领村民先后走访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和四川省蒲江县,学技术看产业,取“致富经”。
      说干就干。十八洞村按照“公司+集体+农户”的模式,过去一次性补贴变成了“生钱”的股本,形成了公司、集体、农户的产业扶贫“小三角”。
      “金梅”是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研究团队决定在花垣县推广种植的新品种,其特点是成熟期比其他品种早3至4周。在瞬息万变的水果市场,短短几周的“时间差”也能带来不小收益。在钟彩虹的介绍下,蒲江的阳光味道果业公司与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公司签订了包销合同。武汉、花垣和蒲江,虽然距离遥远,却形成了技术、种植、产业的稳定“大三角”。
      村民石永鑫最近不去外地打工了,而是选择在村里的猕猴桃基地做起了“陪管户”,负责照看基地里的树苗,每个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主要想把技术学到手,以后发展自己的果园。”说起未来,他信心满满。
      “跟着猕猴桃走”的不止湖南花垣县。贵州的六盘水和毕节、安徽的金寨、湖北的丹江口和浠水等地都留下了武汉植物园的猕猴桃科研团队的身影。他们目前在8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了猕猴桃新品种的推广和示范种植,建立了12个核心标准种植基地,帮助贫困地区走上了产业脱贫之路。

我要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8163人参与, 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换一张 * 请正确输入图片中的字符,不区分大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