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高效生产基地,改进栽培技术,实行高效栽培
为了促进我国猕猴桃生产的发展,首先必须建立商品化高效生产果园。选择生态条件适宜的园址和适销对路的良种,改进现有栽培技术,采取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的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如因地制宜采用生态法建园或高标准建园,简易架或“T”形棚架栽培、生草覆盖节水栽培、重施有机肥与配方施肥及套袋、疏果、控制单产、增加优质果率等配套技术。
2.因地制宜,把好良种选择关
猕猴桃原产于山区土层深厚肥沃、空气湿度较大的潮湿地带,耐旱与耐涝性较弱,且种类、品种差异较大。因此,宜选择生态条件适合的地区发展。建园时应适地适栽,选择适宜发展的品种。根据我国现有条件,提倡山区发展,避免在夏秋高温、干旱而水源条件较差的地区大量发展,也不宜占用大量粮棉地种植,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尤其应十分重视猕猴桃溃疡病的检疫防控,防止溃疡病的蔓延。
3.注重采后处理,力求贮藏保鲜及加工与栽培同步配套发展
猕猴桃耐贮性较差,在发展栽培同时,要做好贮藏保鲜及加工等采后环节的配套发展,加强采后处理工作。贮藏上以低温与常温贮藏技术相结合及产地常温贮藏为主,在有条件的产区可考虑建立冷库,实行低温气调贮藏。包装上提倡普通包装与高档包装相结合,同时研究推广常温保鲜包装。此外,充分发挥现有加工厂的作用,攻克技术难关,除饮料制品外,可开发增加“猕猴桃速溶茶”、“猕猴桃冲剂”及低度猕猴桃保健酒、保健醋等保健食品,并力求开拓市场。这样既可向贮藏加工要效益,更有利于猕猴桃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4.端正营销思路,稳步发展生产
在我国,由于猕猴桃土生土长,过去未受重视,随着整个果业生产的发展,这几年才掀起栽种热潮。但在新西兰、意大利等国家不但发展早、品种好(以果形美、品质好、耐贮藏的海沃德为主),栽培技术先进而规范,果品品质高,而且产业体系完美,营销模式好,售后服务工作好,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而我国目前的出口市场仅限于东南亚部分地区。
因此,目前销售着眼点尚宜放在本国,加强宣传工作,使猕猴桃这一新兴水果能家喻户晓,迅速形成消费习惯,尽量开拓国内消费市场,做好售后服务工作,争取一手抓管理上质量,一手抓市场促销售。近年来猕猴桃价格较高,但随着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几年后,其产量将成倍增加,价格必然下降,那时猕猴桃将由现在的“贵族”水果转变成“大众”水果,价格也将会稳定在4~10元/千克。
因此,广大农户不宜以现有市场的高价格作为发展动力,一哄而上,盲目迅速发展,应求稳步发展,向生产要效益,依据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规划,做到适地发展,规范栽培,以获得猕猴桃栽培的高效益。
5.规模栽培,产业化生产
为促进猕猴桃生产的发展,应借鉴国外猕猴桃成功的生产经验,在规模栽培基础上,推广猕猴桃产业化生产模式。创立名牌果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以“名牌效应”而大面积覆盖国内外销售市场,形成拳头产品,以促进猕猴桃生产的稳步发展。
品种
中华猕猴桃品种——金桃
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从野生中华猕猴桃资源中选育而成。该品种树势偏强,枝条萌发力强,花多为单生,多着生在结果枝基部的第1节以上,以短果枝和中果枝结果为主,平均每果枝结果8个。果实长圆柱形,大小均匀,平均果重约90克,果皮黄褐色,皮厚(约50厘米),大小均匀,平均果重约90克,果皮黄褐色,皮厚(约50微米),成熟时果面光洁无毛,果顶稍凸,外观漂亮。软熟果肉为金黄色,质地脆,多汁,酸甜适中,含可溶性固形物平均16.5%、总糖平均9%、有机酸1.5%、每100克鲜重含维生素C213毫克,果心小而软。果实耐贮藏,采收后熟需要25天,而且贮藏中维生素C损失少。
该品种在高水平管理下,嫁接后第2年始,第5年进入盛果期,株产36~48千克。在中国南方省份种植表现出耐热,而在海拔800~1000米的地方表现更好,如果皮增厚,可溶性固形物、糖分及维生素C含量增加,改善贮藏性能和风味。观察结果表明,在海拔较高区域生产的果实皮可增厚到72微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21.5%,每100克鲜重含维生素C197毫克。该品种3月上旬萌芽,4月下旬至5月初开花,9月下旬果实成熟可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