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一台电脑打通供给端
选果、分装、贴标、包装……9月4日上午,在雅安市名山区建山乡飞水村名建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装车间内,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快速作业,旁边一箱箱已包装好的猕猴桃正等着被装车运走。
“从8月17日开始销售以来,我就没休息过,每天光是发货都忙不停。”该合作社理事长李世忠说,仅仅20天,合作社就接到了近3万份订单,预计销售猕猴桃7.5万公斤。特别是9月1日-3日期间,他们在淘宝等电商平台连续三天进行直播销售后,订单更是源源不断。“去年销售量突破了50万公斤,今年预计还能增长10%以上。”□本报记者 游飞
互联网搭起“高速路”12小时疯狂销售吓坏果农
猕猴桃收成不好时,犯愁没果子卖;收成好的时候,犯愁果子怎么卖——这是过去名山区果农们的真实写照。作为红心猕猴桃的优质产地,建山乡猕猴桃品质虽然不错,但是却苦于找不到好的销售渠道,那时不是在公路边摆摊,就是依靠小商贩收购,价格始终上不去,群众增收成效不明显。
2014年,以“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产业重建为契机,中国扶贫基金会在雅安启动“互联网+扶贫”模式,对当地猕猴桃产业进行扶持。一方面,针对产业上游,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集中化、规模化种植,另一方面,针对产业下游,基金会旗下单位善品公社又联合建山乡两家合作社,以网络为“主战场”进一步扩大销路。
谈起初次“触电”的感受,李世忠还有些不好意思。“开始我对电商根本不感兴趣,也不相信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把果子给卖出去。”李世忠说,2014年9月,他们的产品上线仅48个小时,众筹突破7万元,最终卖出6103斤猕猴桃,进账11万余元,库存基本卖空。“当时把我吓坏了,赶紧联系工作人员,要求下线。”
初次试水就尝到了甜头,李世忠这才开始慢慢了解网络中蕴含的商机。有了网上销售的成功实践,2015年10月24日,名山区政府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签订《“互联网+扶贫”示范区建设实践战略合作协议》,形成“政府+社区+市场(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的合作机制,以期通过进一步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职责定位,政府着力做好政策统筹和服务引导,社区则依托合作社作为执行主体和受益主体,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善品公社负责资金、智力等资源导入。
从品质走向品牌进入“优质优价”的良性循环
对名山区果农而言,找到销路只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立足,还必须有叫得响的品牌。
“农村电商真正的痛点和市场机遇,在上游、在供给端。”善品公社首席运营官王光远说,只有从供给端精准发力,破解供给端效率、品质和品牌三大瓶颈,才能真正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链接,进一步打开销路、抢占市场。
为抢得发展先机,当地依托中国扶贫基金会品牌公信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开始加快整合包括主流电商平台、新媒体、明星名人等资源,以整合营销为载体开展立体营销推广。令李世忠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还邀请了苏有朋、杨幂等多位知名艺人参与他们的网络传播活动、为农户站台点赞,人气瞬间陡增。
2016年9月,中国扶贫基金会整合多方资源大规模推广名山红心猕猴桃,三周时间线上交易额突破300万元,带动线下交易逾1500万元,58户认证果农的猕猴桃收购价,每公斤比上年增加了1元以上,2016年实现人均增收900元。通过深耕上游,名山猕猴桃逐渐形成“优质优价”的良性循环机制。
善品公社工作人员龚斌,主要负责供应链、品控管理等方面的相关事务。8月中旬,龚斌一行4人就住进了飞水村,开始筹划今年的网上营销。“最多时,一天能接到4600多笔订单。”龚斌说,照这样的接单速度,预计今年将售出名山猕猴桃10万公斤。
如今,借助电商平台扩大销量,猕猴桃已成为名山区仅次于茶叶的第二大经济作物。去年4月,名山区猕猴桃协会正式成立,协会内不仅有名山本地的种植合作社,还有来自成都的十多家销售商和农业专家。“协会不仅可通过举办猕猴桃推介会等方式助推销售,还起到整合社会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名山区农业局产业发展股股长李忠伦说,名山的猕猴桃逐步被更多消费者认可,正带动当地百姓实现致富增收。
专家点评
准确定位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罗子欣
一直以来,我省把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补短板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同时,统筹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产品有效供给、产业融合发展、科技成果应用、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生态治理与保护。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需要各方进行准确定位,发挥各自优势,互生动力。名山猕猴桃的善品公社模式,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起“政府+农户(合作社)+社会组织”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政府搭平台,为善品公社和种植农户(合作社)牵线搭桥;善品公社利用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品牌优势和资源,既帮种植农户(合作社)解决了销售困境,又反过来驱动农户(合作社)深耕上游,提高产品品质。实际上,最终的目的,是促进供给端精准发力,破解效率、品质和品牌三大瓶颈。在发展重点上,从注重下游的加工处理、市场营销转变为深耕上游孵化主体、注重品质;在驱动力量上,从偏重政府扶持基建投入的外部依赖转变为激发贫困群众参与热情的内生驱动。
正是通过政府、社会组织、种植农户三方的紧密合作,各自准确定位,才使名山猕猴桃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种植农户收入大幅提升、品控能力逐步提高,一大批专业人才悄然涌现,还精准有效地推进了脱贫攻坚,这样的模式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