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是典型的“一县一业”示范县。从2006年开始,眉县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校县合作,连续实施猕猴桃产业技术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在眉县建成了全国首个猕猴桃试验站,使眉县猕猴桃种植面积由建站初的8.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0万亩,产量由11万吨增加到46万吨,产值由2.2亿元增加到现在的29亿元。今天的《走出杨凌看示范》,一起来了解“校县合作”如何让猕猴桃成为眉县农民增收的“金蛋蛋”。
6月12日,走出杨凌看示范采访团走进了眉县汤峪镇屯庄西岳村的猕猴桃示范基地,在这里,视线记者看到专家们正在就疏果问题对农户进行技术指点,“这个果子相对来说留得过繁了,膨大前期就这么多,等膨大过了后,你看全都是果子,它是要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来进行光合产物输送,目前只有这么多叶片,输送的量是一定的,平均输送到每个果子,大家都长不大,你还不如留少一点。”
岳满堂是西岳村种植户,他告诉视线记者,自己种猕猴桃已经12年了,让他高兴的是光去年收入就达到12万元之多,他说收入明显提高是因为有了基地的示范带动和标准化的生产技术,现在他种的猕猴桃单价明显高了,而且订单农业让他们也不愁销售了。
岳满堂告诉视线记者,“通过县校合作,我们县果业中心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集中对我们的职业农民进行培训,负责金桥果业技术指导,你像咱这个地方的农户有技术难题负责给解决,解决不了的,就跟果业中心联系,由果业中心跟西农教授来共同解决。金桥果业这个基地,生产标准按有机果的标准,产量比正常果略低一点,单价要高的多。你像基本上每亩纯收入都15000元以上,毛收入每亩都在2万元以上。”
岳满堂说的金桥果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8月,是一个集果品生产、贮藏销售、农资 、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股份合作制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258户,拥有气调冷库108座,贮藏能力12000吨,建立优质猕猴桃示范基地1.5万亩,502.5亩猕猴桃基地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
眉县金桥果业专业合作社总经理任建社告诉视线记者,“我们基地126户果农,现在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有6户,10万元以上的有50多户,8万元以上的基本上是很平常的。通过我们基地,果农生产的猕猴桃第一是质量好,第二是收益好,我们合作社每年4月份和果农签订订单,果农务出的猕猴桃不愁卖。”
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使得先进的标准化技术在每个果园得到实施,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进行技术推广的主要手段。该试验站建于2006年,是国内首家猕猴桃专业试验站。10多年来,试验站一手抓培训,主要培训县乡级农技干部、乡土专家还有猕猴桃职业农民;一手抓技术,主要形成了十大标准化生产技术,在眉县乃至全省都进行了推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刘占德说,“我们就是按照1+2+2+N的模式,大学的教授、县上的农技干部和乡土专家、职业农民组成的技术组,抓了7个示范村,带动整个眉县的发展,眉县的‘一县一业’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