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是20世纪初开始人工驯化栽培的水果,猕猴桃驯化栽培被认为是近代果树史上由野生到人工商品化栽培最成功的植物驯化范例。
猕猴桃引种驯化栽培始于英国著名植物采集家威尔逊。威尔逊在1899—1911年间曾先后4次来中国收集了包括猕猴桃、丁香等百余属1000多种植物用于西方园林花卉选育及产业发展。1900年,威尔逊将猕猴桃种子运到英国。1903年猕猴桃幼苗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上展出;1904年8月将两箱包装的猕猴桃苗运至美国加州的奇科植物引种实验站。
1904年,新西兰一位名叫伊莎贝尔的女校长到中国旅游时,把中国的猕猴桃种子(可能为一小袋)带回了新西兰。正是这小袋种子成为了世界猕猴桃产业的发端。至今,占全球栽培面积80%以上的‘海沃德’(Hayward)品种及仍然广泛栽培的‘布鲁诺’(Bruno)和其他早期品种如‘艾利森’(Allison)等均选自于这一小袋种子。
1917年新西兰的苗圃开始商业销售猕猴桃苗;1924年新西兰逐步形成猕猴桃热,开始规模种植猕猴桃。经过20世纪30—40年代猕猴桃在新西兰部分地区零星栽培和试销,新西兰农业科研及产业部门开始关注猕猴桃商业栽培前景。高额的市场回报使新西兰果农在普兰提湾地区大规模栽培,特别是1952年和1954年新西兰生产的猕猴桃试销英国及澳大利亚成功以后,猕猴桃栽培面积扩大,出口数量迅速增加。1959年,新西兰人为开拓美国市场,开始采用以基维鸟(Kiwi,夜行鸟类,有棕褐色长茸毛,外形看起来呈椭圆状,近似猕猴桃)命名猕猴桃——“基维果”(kiwifruit)。从此在西方市场,中国原产却被冠上新西兰特征的基维果被广泛推介,以致在以后很长时间,人们误认为猕猴桃这种特殊的新兴水果源于新西兰。
20世纪50—70年代,新西兰猕猴桃商业栽培以基本满足国内市场为主,1973年后由于出口需求剧增,猕猴桃栽培出现集约化、规模产业化趋势。
世界范围的猕猴桃产业兴起:美国(约1966年)、意大利(1966年)、法国(1969年)、日本(约1977年)先后开始了猕猴桃产业化栽培。20世纪80年代后,商业栽培进一步国际化拓展,如南美智利和中东伊朗,同时中国猕猴桃产业也从零起步快速发展。至2014年,逐步形成了以中国、意大利、新西兰、智利以及法国、希腊等为主要生产国的全球猕猴桃产业布局。
【中国20世纪的引种驯化栽培】
中国现代猕猴桃资源研究及引种栽培尝试最早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1957年和1961年,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分别从陕西秦岭太白山和河南伏牛山地区引种美味猕猴桃进行栽培实验和基本生物学研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美味猕猴桃的形态、生长发育、繁殖生物学等特征,获得了一些重要科研基础数据,并陆续进行了30多年种子育苗、嫰枝扦插、芽接及高接改造等应用技术的田间实验,为早期人工栽培猕猴桃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相同时期,还有武汉植物园、庐山植物园、杭州植物园和西北农学院等单位从事过少量的引种栽培试验。
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果树研究工作者开始了较为系统的猕猴桃资源调查和资源整理工作。197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开始更深入的猕猴桃资源调查。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召开了全国猕猴桃调研及科研座谈会,拉开了我国猕猴桃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和规模栽培的序幕。之后,国内猕猴桃规模育苗和栽培生产也逐步展开,我国猕猴桃产业资源研究与栽培随之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