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会员服务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猕猴桃官网!Chinese kiwi fruit net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动态内容页 行业动态内容页 | content

中科院院士童庆禧来我市考察调研指导工作

来源:中国猕猴桃网 时间:2017/3/29 10:34:17 阅读:1

  受周荣委托 魏雄军主持座谈会并讲话

  3月25日至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遥感所所长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遥感所高光谱研究室主任张立福等专家到六盘水市考察调研指导工作。受市委书记周荣的委托,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魏雄军主持座谈会并讲话。

  市领导付昭祥、陈华、张涛参加座谈或陪同调研。

  魏雄军对童庆禧院士一行表示欢迎。他说,中科院定点帮扶六盘水以来,积极发挥优势,开展科技扶贫,为我市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这次专家组的到来,为六盘水增添了一颗重量级的科技砝码。希望专家组利用科技优势,在产业升级、农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让更多群众享受科技成果。

  童庆禧高度评价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他说,近年来,六盘水发展势头很好,生态、资源、环境、人文、政策优势十分明显,希望在空间信息、卫星导航定位、生态环境治理、自然灾害防御等方面开展院地合作,为六盘水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会上,钟山区聘请童庆禧为科技顾问和创业导师,水月园区聘请童庆禧、张立福为科技顾问和创业导师。

  专家组一行还深入钟山科技孵化园,水城县阿戛镇、米箩镇猕猴桃产学研基地和润永恒猕猴桃园区等地进行实地调研。

  决胜小康 “洪”流涌动

  改革涉深水,扶贫向攻坚。

  对全国扶贫主战场的贵州来说,脱贫攻坚是一场“挖穷根”的自我革命,更是一场输不起的民生突围战。誓言在全省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贵阳,则承担着领先锋、做排头的职责。

  向20个特别困难村宣战,是贵阳掀起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的“当头炮”。基层干部群众战天斗地的实干巧干,正令血脉故土发生着伟大的蜕变。

  这组系列报道中,我们在一线向您报告,战斗在继续,人民在加油,现代中国最具史诗色彩的复兴浪潮中,多彩贵州、爽爽贵阳正留下不甘落后、奋力攀高的足迹。

  贵阳市的特别困难村,还有多困难?

  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的数据会告诉你:全村男女老少1094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800元的还有95户274人;因为贫困,村里的“单身汉”和“离异汉”都比其他村多。

  大洪之困,贵阳之痛。在过去几年的基础上,贵阳市今年又发起大扶贫攻坚春季攻势,将大洪作为20个特别困难村之一,明确由市领导带队进行扶贫解困,向贫困发起总攻。

  从转变观念到实施项目,从依靠外力到自力更生,从各自为战到齐心协力……暖春时节,记者踏访大洪村,只见处处生机涌动,人人干劲十足,汇聚起决胜全面小康的滚滚“洪”流。

  近半村民外出务工的无奈

  “石硐”二字,从字面来看,给人一种石多、边荒之感。事实上,在“十二五”时期,贵阳市就把石硐作为重点乡镇来扶持。大洪,又是石硐“贫中之贫”的村。

  大洪之远,驻村干部文睿亲身体会过:“从市到村,得从金阳客车站坐车到息烽县城,转石硐,再坐摩托进村,行程约90公里,加上等车时间,一趟就要四五个小时。”

  循着文睿的足迹到大洪。这里重峦叠嶂,多坡地,人均耕地少,部分土地石漠化严重,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作物,农产品主要用来填饱肚子。

  大洪村水资源贫乏,没有自来水;没有一部固定电话,没有有线互联网,移动通信信号弱;入村道路狭窄,错车都困难。

  大洪全村1094人中,922人只有小学文化,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39人。

  残酷的自然条件,再加上落后的基础设施,改革开放前的大洪村,一方山水难养育一方人。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务工收入成了各家主要的收入来源。现在,全村有479人常年外出务工,接近全村人数的一半。受年龄、身体等因素影响,不能外出务工者,在家务农收入微薄。

  陶渊明曾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可是,对大多数在外务工的大洪人来说,就算故乡田园几近荒芜,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也不敢轻易回来。

  一个返乡企业家带来的改变

  当许多青壮年为了生计纷纷奔走他乡时,2015年,有个从石硐走出去的青年企业家,却带着在外经商赚来的1.8亿元回乡投资建设农业园区。

  这个企业家叫舒红,是大洪临近的石硐镇中坝村人。十几年来,他在外做钢铁贸易、房地产、酒店生意红红火火,为什么要回到石硐,发展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农业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家乡养育了我,我也想把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富;二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迎来了发展春天。”舒红说,他认准发展方向,回到家乡创办了贵州中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力求打造一个集农业生产、旅游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目前,中康公司已在石硐流转480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其中有1800亩覆盖到了大洪村。截至目前,公司已向农民支付土地流转费、工资超过1800万元,直接帮扶26户低收入户脱贫。

  大洪村昔日的荒坡,如今都种上了猕猴桃。尽管现在还没挂果,但村民已经开始受益。“我和爱人在中康公司打工,两个人每个月一共能拿到6000元左右。”大洪村村民吴长贵说,村里有7个人是公司的固定工人,有好几十人在公司打零工。

  舒红说,公司进一步发展后,还将通过吸纳更多劳务、扶持合作社、建设农家乐等方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望向大洪村的猕猴桃园,夕阳西下,山坡上的白色T形架纵横交错,挖土机、货车穿梭于机耕道,园里尽是忙碌的身影,一张张红彤彤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三个村民共同的信念

  大洪村村民雷朝贵做梦都没想到,他会成为负责带动一帮人致富的“领头人”。

  原来,在政府和驻村干部帮助下,雷朝贵去年和其他六位村民合伙,办起息烽县乡情富农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由雷朝贵担任。

  “天气再暖和点,合作社的6000只鸡就要从外面运到村里来了,现在想多承包点林地搞林下养殖。”雷朝贵说,政府免费提供鸡苗、鸡舍、技术,合作社只需要落实好土地,搞好日常管理,“不能光让政府扶,我们自己也要不停奋斗。我们要做个样板出来,带动村里更多贫困户养鸡。”

  动起来的不只是雷朝贵。“现在大公司来村里搞产业,村里也要建水、路等基础设施,我准备去买台二手挖机,帮着村里搞建设。”大洪村村民陈伯博说。

  说起38岁的陈伯博,村里人都说他“特别能拼”,欣赏他“能折腾”的性格。为了挣脱贫困,这个身材干瘦的人想过很多法子。他在村里种过水稻、玉米,承包荒山种下几百棵板栗,还一次养过10头牛等等,但都没挣到钱。多次失败后,最近两年,陈伯博买了辆货车跑运输,终于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村民陈信会也是一个不肯向命运低头的人。她爱人在孩子五个月大时就离世了,此后她为了养家,到福建厦门、漳州等地打了四年工;女儿到修文上学,她便在县城一个家具店干了几年销售;后来她用打工赚的钱,在石硐镇开了一家家具店。

  “只要奋斗,就能战胜贫困。”陈信会说,石硐经济在发展,家具生意还不错。“经过票选,现在我还当上了村里的劳动保障协管员呢!”她很自豪。

  16字标语凝聚的精神

  在石硐镇政府办公楼的楼梯间,16个大字十分引人注目: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赤胆忠诚、协力争先。“这既是息烽精神,也是我们抓扶贫工作的团队文化!”镇长张成志说。

  张成志和同事们都很忙,每天早出晚归,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白天落实扶贫项目,晚上开会、整理材料。”他说,在扶贫攻坚中,镇里担负主体责任,要做的事情特别多。

  3月1日,结对帮扶大洪村的市领导到村调研后,议定了一系列帮扶的事情,石硐镇抢抓机遇,针对每件事情,都以项目化的方式来抓落实。目前,大洪村扶贫解困以村带镇总体规划、石硐镇交通规划、中康公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都已拟定,大洪村的无线通讯基站、宽带互联网、有线电视、村卫生室、进村道路建设和高标准农田整治等项目已经实施,低收入户农技培训等工作也已展开。

  “石硐不富,干部心头就不舒服。”石硐镇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孟碧说,现在全镇100多名干部每天的工作节奏就像打仗一样。

  石硐镇干部队伍的干事劲头,感染、激励着村支两委。“各级这么重视,村里绝不能掉链子。”大洪村村委会主任陈昌翠说,现在村支两委一班人,有的去遵义学习,有的与镇里对接工作,有的给群众做思想工作,有的推动项目实施,没有一个闲下来的。

  “农旅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这是当前和今后抓好石硐镇大扶贫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张成志说,只要全镇干部群众朝着共同方向撸起袖子加油干,小康梦就一定能实现。

  “干好每件事,明天会更好”

我要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9843人参与, 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换一张 * 请正确输入图片中的字符,不区分大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