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溃疡病是目前猕猴桃四大病害(其他三个是黄化病、根腐病、叶斑病)危害最大,发病最高,面积最广的一种严重性(但不毁园,只减产)病害。由于截止目前没有一种疗效理想的化学药剂问世,现有药物只能某种程度的抑制该病蔓延危害,因此,溃疡病实际上成为猕猴桃生产的头号“敌人”,许多产区已经到了谈“溃”色变的境地。现根据从事猕猴桃生产的实践经验和学习认识,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危害症状、防治措施谈些粗浅之见,以供同行参考。 据研究,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由假单胞杆菌引发的低温性细菌病害。认识病害类型(植物病害主要有细菌、真菌、病毒和类病毒)对生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在猕猴桃上的发病症状具有典型的菌溢体,无论是在主干、主枝还是结果母枝一旦感染,先是在病变处流出淡黄色汁液,随后颜色由浅变深,最后变成深红和锈红色,果农称树流血了,实际是菌溢体氧化的结果。感病部位韧皮部细胞坏死,组织褐变,芽体不发,枝条枯干。直接影响当年产量,好的一点,该病只危害地上部,不会造成树体整株死亡。 该病最适宜的侵染温度是5-15度,超过20度发病停止。研究表明,每年秋季的9-11月份的采果前后和叶落前是溃疡病的初侵染期。如果是暖冬在12月病症就有表现,多数在翌春元月下旬至二月上旬症状表现,危害症状集中和明显表现期是三月份的萌芽期,进入四月中旬随着温度回升至20度左右时,危害趋于停止。通过多年的实践观察,该病如果冬季温度过低,翌春发病就严重,所以好些人称溃疡病是气候病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般情况,中华系感染溃疡病高于美味系,高纬度地区高于低纬度区,老产区高于新产区。至于树龄大小,品种之间,树势强弱没有明显的区分。但是树体营养状况,果实负载量,秋季降雨量,果园浇水量和生产管理方式对溃疡病的感染几率有很直接的影响。 生产上对溃疡病认识和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认为该病是顽疾,防治与否,效果一样。二是重化防,轻农业措施。三是轻防重治。四是选药盲目,随心而治。五是防治不彻底,没有持续性,没有群防群治。六是缺少特效药剂。 就化学防治而言,重点是药剂选择,但由于科普力度有限,绝大多数生产者根本就不了解那类药剂对细菌性病害有抑制和铲除作用,因而盲目用药比较普遍。科学实验证明,细菌类病害对铜制剂最敏感,所以含铜离子的药剂应该成为猕猴桃溃疡病的首选药剂,在生产实践中已有大量事实证明。因此,凡是含有铜离子的无机或有机铜,如硫酸铜、波尔多液、铜大师、王铜、可杀得、氧氯化铜、氢氧化铜、松脂酸铜、绿乳铜等都是很好的杀细菌药剂。当然还有专杀细菌的叶枯唑和农用链霉素等都是不错的药剂。生产上真正选择这类药剂进行溃疡病防治的比例很有限,多数选择的是广普杀菌剂甚至许多人就用杀真菌的药剂来防治溃疡病,最终是花钱费力无效果。在应用无机铜制剂时要注意不可与其它药剂混用,也不能在阴天和湿度大时施药,以防药害。化防务必要在秋季进行,用铜制剂的保护性特点全园喷施形成封闭系统,拒溃疡病于树体之外,此谓警察守门。如能配合具有内吸杀伤性的治疗剂同时交替施用,此谓关门打狗,达到内外夹击,效果十分了得。
这里重点要强调农业措施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重要性。如同人的感冒,流感来袭,有些人安然无恙,有些人稍有风吹草动,立即感染。这就是抗体或免疫力。植物叫抗逆性。植物的抗逆性和动物的免疫力主要区别在于,植物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为管理因素,因而,植物的抗逆性取决于管理水平和管理的科技含量。猕猴桃溃疡病只所以泛滥成灾,实际上就是人为不良管理的结果,主要表现在,提早挂果,超量负载,滥施化肥,大水猛灌,园内寸草不生,膨大剂屡禁不止,只顾眼前利益,缺少长远规划等等不一而足。以这样的心态来对待猕猴桃,管理猕猴桃,有好多可行的经验,在生产上已表现了不错的效果。要有效预防溃疡病爆发或将该病控制到最低水平,必须做到,推迟挂果(初果)年限,新西兰第六年始果,我们应在第三年始果,杜绝二年见果,三年见效的现状。限产提质,亩产量控制在3000斤左右即可,增施有机肥,每年每亩不低于1吨,提倡有机肥、生物菌肥、化肥综合施用。尽量减少大水漫灌,以沟灌和渗灌最好。对于溃疡病多发区坚决杜绝冬季灌溉。大力提倡果园生草(毛苕子),逐年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果园清耕制,还土壤以原始的生态系统。科学严格限量使用膨大剂,并逐年取消。另外,要注意在冬季适宜的修剪期内,提前冬剪。在采桃后,叶落后,冬剪后注意“封三口”(果柄口、叶柄口和剪口),封口就是药剂的及时喷施。在冬春季要勤于检查园树,特别是冷冬,一旦发现病枝立即剪除烧埋,若主枝或主干发现病斑要先刮除病皮,再行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