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高强
猕猴桃产业、品种、技术体系健全
陕西周至作为世界猕猴桃的原生地和久负盛名的“中国猕猴桃之乡”,猕猴桃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周至县果业局局长丁景福,他表示,目前周至县猕猴桃产业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种植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长。周至猕猴桃栽植面积41.6万亩,占全国的25%、全球的18%;年产鲜果49万吨,占全国的40%、全球的15%;无论面积还是产量,都是全球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目前,周至猕猴桃已形成生产、贮藏、加工、销售相互配套的产供销体系,产业化体系健全。
二是栽植品种最全,果实品质最优。周至地处秦岭北麓,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平原土壤中性偏酸,富含有机质,是猕猴桃的最佳优生区。猕猴桃栽植品种有海沃德、秦美、哑特、翠香、徐香、华优、瑞玉、红阳、金艳等,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合理,红、黄、绿肉果品各色俱全。种质资源圃归圃的优良株系有136个,为不断培育新优品种贮备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全县有20万亩猕猴桃获得国家无公害食品认证;10万亩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近5万亩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其中1万亩获得欧盟良好农业操作认证。
三是标准化管理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周至在猕猴桃生产管理中总结出了“单枝上架、配方施肥、定量挂果、生物防治”四大技术以及“果园生草、人工授粉、果实套袋、害虫诱杀、综合防治”等16项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在全国首家制定并推广《周至县猕猴桃鲜果等级标准》、《周至县猕猴桃贮藏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开创了猕猴桃产业依照“标准”实施综合管理的良好模式。
“两减”助力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
经过多年发展,周至县猕猴桃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问题。由于长年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地力肥力下降;连年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病虫耐药性增强、药效降低、加剧环境污染,如何减少使用量,一直是农民的迫切意愿,且一直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不可持续的恶性循环,对猕猴桃品质进一步提升形成了很大的障碍,亟待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及减量使用行动。”丁景福一针见血地为产业健康发展指出了方向。
2016年农业部制定出台了《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对猕猴桃生产来说主要就是做好化肥农药“两减”工作,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及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实现节本增效。
丁景福介绍说,在减少化肥方面,周至创新服务方式,推进农户与企业对接,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模式,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在猕猴桃种植上的应用,基本实现果园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同时推进新型肥料产品的推广,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周至还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有效方式,开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宣传引导果农积造、施用农家肥。并大力开展果园土壤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着力提升果园土壤内在质量和生产高质量的果品,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减少农药方面,周至通过建设自动化、智能化果园监测网点,构建果树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加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措施。同时,着力提升植保装备水平,建立一支反应快速、服务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队伍;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加快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在果园的推广应用,使周至猕猴桃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来源:农业科技报—现代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