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猕猴桃果农:辛勤与智慧 春耕奏鸣曲
来源:黄心猕猴桃网 时间:2017/3/13 10:45:18 阅读:1
2月16日晨,天空一片白茫茫,阳光还没射穿结实的云朵,春风如剪,剪得山林里的树枝沙沙作响。明月山中广阳镇银湖村老屋社的猕猴桃基地,随处可见忙碌的村民——为果树除草、松土、翻土、搭钢丝架。
59岁的肖达志清晨6点起床,吃过早饭收拾完毕,穿上胶鞋、扛上锄头,从山脚的家里前往猕猴桃基地。“一整天都要踩在泥巴上,只有穿胶鞋才稍微好一点。”肖达志一路爬坡,步行近1小时,赶在8点前来到猕猴桃基地。
需戴手套劳作的果农
和村民寒暄几句,肖达志便和大家一同跳进山林公路一旁的猕猴桃基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往靠里的山坡走去,她没急着松土,而是先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了一双手套戴上。
这双露指的毛线手套,手心的部分已被磨得破了洞,有的地方发了毛,手套上的图案不再完整。肖达志说,每天劳作8小时,一直都得握着手里这把锄头,除了防止被锄头木柄磨破手掌,戴手套还为了双手不被凛冽的山风吹得生口。“这双春节买的手套,怕是撑不过春耕结束。”
广阳镇银湖村老屋社的猕猴桃基地,位于海拔500米余高的山林中,气温比山脚低,低谷位置常常有山风穿过。
肖达志一边说一边又把手套取下来,让记者“参观”双手:布满冻疮的双手,掌心一道道纹路清晰;手指一些地方已开始结疤,周围露出点点粉红色的新肉,“生了口的手麻烦得很,做个饭连咸菜都不敢抓。”肖达志右手摸了摸左手结疤的地方,皱了皱眉,撇了撇嘴,“盐水一沾就痛。”
离肖达志不远处,她的老伴儿赵学田正在为猕猴桃架牵钢丝。他的手上也戴着一副手套。“手套是必须要戴的,一点玩笑都开不得。”赵学田说,“搭猕猴桃架子很费力,拉架子的钢丝必须拉紧,要拉紧就必须要用力,否则松垮的架子承受不了果实重量。”
当然,赵学田也并非一开始就有戴手套的先见之明。“我是亲眼看到村民因为没戴手套,手被钢丝直接勒破,当时血顺着手掌流到土里,印象太深了。”赵学田一边说一边拉了拉手套,生怕手套滑脱。
曾经的荒地成了致富田
广阳镇银湖村老屋社从2015年开始逐步发展为猕猴桃基地。300亩猕猴桃田地中80%的土地在2014年时还是一片荒地。当年,经村民同意,银湖村村委会将这一片片荒地流转出去,老屋社村民的身份就转变成了“收租婆”加猕猴桃果农。“土地流转出去了,每位村民每年光租金就能收入2100元。”银湖村工作人员透露,“加上为基地做农活,村民年收入能达到近3万元。”
如今,银湖村猕猴桃基地已进入第三个年头,进入投产阶段。今年正月初八开始,不用谁招呼,村民们便来到猕猴桃基地忙起春耕活儿来。猕猴桃田2米宽、沟壑30厘米,村民干累了就坐在地里喘口气,饿了就吃自带的干粮。猕猴桃基地技术人员涂太文说,300亩猕猴桃田得在2月底完成所有春耕农活,因为这个基地海拔低,猕猴桃5月结果,八九月份就能成熟面市,看现在树枝生长情况,预计今年基地猕猴桃收获不小。
“我们就盼着猕猴桃结果啊。”肖达志期盼地说,手套磨破了不算什么,春耕是好收成的第一步,只有把活路做好了,才能保证猕猴桃有个好收成。
积累下来的春耕智慧
对村民来说,刚起步没几年的猕猴桃基地给他们带来了新的致富希望,在广阳镇,还有一种果子,也在这个新春里萌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