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野果猕猴桃
相传古时南方山林里有一种果树,每年8-10月结出椭圆的、毛茸茸的果子,山里人认为它们长相丑陋、含有剧毒,故敬而远之。有一天,山里人无意看见一群猕猴在争夺这种野果,吃得津津有味,于是人们也去摘了品尝,竟酸甜可口,美味无比,还发现常年食用能让年老体弱者身轻长寿。因为这种野果最早是猕猴在吃,且颜色形态像极猕猴,故称这种“仙果”为“猕猴桃”。当然,这是个坊间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说明猕猴桃最早就是种山间野果。
猕猴桃被古人采食的历史非常悠久,东晋著名博物学家郭璞把它定名为“羊桃”,除作为野果食用外,由于猕猴桃的叶和花都很漂亮,早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的唐代,中国已经在庭院中搭架栽植猕猴桃作为观赏花木。但一直以来,猕猴桃作为观赏植物的地位远高于作为一种果品,古代人压根儿就没把猕猴桃当做果品,甚至认为这是猴儿的食物,作为人类,怎么能跟野猴抢夺食物呢?所以猕猴桃在中国古代一直不受重视。
直到1904年的一天,一位新西兰女教师来到中国探望她在湖北省传教的妹妹,回去时带走了一包猕猴桃的种子,这一包种子发了三棵芽,万万没想到,正是这三株猕猴桃树苗成就了现代猕猴桃产业!
猕猴桃的“留洋之旅”
实际上这位女教师万分幸运,在她之前已有不少人将猕猴桃的种子带到欧洲和美洲,但他们带去的种子发芽后都只开花不结果,这是因为猕猴桃果树分雌雄,只有那位女教师带回新西兰种子繁育出的三株植株中有一株雄性植株,还有两株功能性雌株,其他人带回去的则都是“同性”,自然结不出果。
新西兰的种植者如获至宝。与国人喜欢脆爽口感的果实不同,西方水果市场对软糯的浆果充满痴迷和狂热,不管是蓝莓,树莓,还是蔓越莓,都是欧美餐桌上的宠儿。猕猴桃,正是迎合了欧美消费者的爱好,迅速成长为一代传奇水果。
直到1904年的一天,一位新西兰女教师来到中国探望她在湖北省传教的妹妹,回去时带走了一包猕猴桃的种子,这一包种子发了三棵芽,万万没想到,正是这三株猕猴桃树苗成就了现代猕猴桃产业!
猕猴桃的“留洋之旅”
实际上这位女教师万分幸运,在她之前已有不少人将猕猴桃的种子带到欧洲和美洲,但他们带去的种子发芽后都只开花不结果,这是因为猕猴桃果树分雌雄,只有那位女教师带回新西兰种子繁育出的三株植株中有一株雄性植株,还有两株功能性雌株,其他人带回去的则都是“同性”,自然结不出果。
新西兰的种植者如获至宝。与国人喜欢脆爽口感的果实不同,西方水果市场对软糯的浆果充满痴迷和狂热,不管是蓝莓,树莓,还是蔓越莓,都是欧美餐桌上的宠儿。猕猴桃,正是迎合了欧美消费者的爱好,迅速成长为一代传奇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