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出产的奇异果因营养价值高、味道清甜而风靡全世界。《时代周刊》记者撰文介绍,奇异果并不是新西兰的本土水果。大约在100年前,中国的猕猴桃种子第一次漂洋过海来到了新西兰。后来改名换姓变成了“奇异果”。
同一时期,美国和英国也纷纷从中国引进猕猴桃种子,希望这种水果能为他们带来巨大的财富。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新西兰却成为最终赢家。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15年新西兰的奇异果出口,为这个国家带去了10.5亿美元的外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猕猴桃在中国早已有之。这种水果的果肉呈嫩绿色,褐色果皮上还覆盖着一层细细的绒毛。公元16世纪,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了这种水果被称为猕猴桃的原因:“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社会学教授Hugh Campbell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西兰奇异果产业的源头没有正式的历史记载,因此研究者只能从各种资料中去寻找、拼凑出完整的信息。
大约是在1904年,新西兰一所女校的校长Mary Isabel Fraser从中国带回了一些猕猴桃的种子。她将这批种子送给了当地一位叫做Alexander Allison的农民。这位农民在他位于新西兰北岛西海岸的旺格努伊种下了这些种子。直到1910年,这些猕猴桃树才第一次结出了果实。在此之后,从中国远道而来的猕猴桃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良,变得更能适应新西兰本地的气候条件。
新西兰的一位植物学专家Ross Ferguson提出,就在猕猴桃种子第一次在新西兰生根发芽的同时,英国和美国也纷纷引进中国的猕猴桃,但它们的命运却都不太好。英国的维奇苗圃(Veitch Nurseries)是19世纪欧洲最大的家族经营苗圃。维奇苗圃希望能够培育出甜美可口的水果,但没有想到种出的全是雄性植株,根本没有办法完成授精过程。
猕猴桃在美国也遭遇了类似的失败。Ferguson教授在他1983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很难想象,一位传教士将种子送给一位业余的种植者,最终为新西兰创造出一个新的种植产业,而维奇苗圃和美国农业部门所做出的努力却并未获得如此大的成功“。
根据新西兰官方历史记载,1959年6月15日,也就是约在Allison的果树上长出果实的半个世纪之后,新西兰的农产品出口商Turners&Growers决定将这种水果取名为“奇异果”(kiwifruit),因为这种水果外形与新西兰的国鸟几维鸟(kiwi)类似。
起初,由于从中国引进的猕猴桃,味道与西方早已培育许久的醋栗(gooseberry)相似,因此人们将其称为“中国醋栗”(Chinese gooseberry)。但Turners&Growers在将“中国醋栗”出口至美国时,却被美国商人告知,只有改个名字才能让这种水果在美国畅销。否则,“醋栗“这个名字会给人们带来不太好的印象。
Ferguson告诉《时代周刊》记者,是运气和合适的培育环境成就了新西兰的奇异果。此后,对于奇异果的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变得越来越大。到了20世纪70年代,“奇异果”这个名字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甚至觉得,奇异果就是新西兰本土产品。殊不知,新西兰的奇异果和中国的猕猴桃本就是一家亲。
不过,本是同根生的“奇异果”和“猕猴桃”也有不睦的时候。2016年,我们就曾报道过新西兰奇异果出口至中国产生的纠纷。中国质检总局多次发现新西兰进口奇异果带有猕猴桃果腐病菌,国家质检总局还发出警示通报。而新西兰最大的奇异果出口商佳沛公司也曾一度暂停对中国奇异果的出口。